發布時間:2021年12月22日下午14:00
發布地點:市政府行政中心惠風廳
發布主題:《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
發布人員:李 磊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張朝暉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陸 偉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主 持 人:王志新 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市政府新聞發言人
發布主席臺
王志新 市委宣傳部四級調研員、市政府新聞發言人
【王志新】
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第一場發布向大家介紹《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很高興請到了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李磊女士、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張朝暉先生、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陸偉先生。
下面,請李磊局長做相關介紹。
李 磊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局長
【李磊】
各位記者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記者和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我市科技創新發展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經過一年多編制論證,《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于2021年11月17日正式印發實施,這是指導今后乃至更長一段時間我市科技創新發展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義十分重大。《規劃》把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為總綱領、總目標,為我市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工作描繪了“路線圖”、“施工圖”。下面,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對《規劃》作簡要介紹。
一、基礎與形勢
“十四五”是我市建設創新引領、人才匯聚現代化常州的關鍵階段,要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規劃》強調,全面提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社會創新能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其背景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
一是創新基礎良好。“十三五”期間,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機遇,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在優化創新要素資源配置和創新生態環境、培育創新型產業和企業集群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城市創新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預期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2020年,我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位居全國第16位,科技進步綜合得分位列全省第四名,為“強富美高”新常州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2021年初,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促進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兩個重磅創新文件,在全社會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
二是當前形勢要求。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省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堅持把創新作為江蘇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更大力度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建設創新引領、人才匯聚的現代化常州”。
二、思路與目標
《規劃》緊扣“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實現長三角創新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目標,提出“十四五”期間我市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既強調立足當前的現實性、緊迫性,也體現著眼長遠的前瞻性、戰略性,可以從兩個方面進一步理解和把握。
在戰略上,緊扣“532”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一核多區多園”區域創新布局,加強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重點強調四項原則。一是市場導向,企業主體。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企業創新主體的內生動力,推進以企業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二是改革創新,重點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圍繞問題導向,在若干原始創新、重大平臺建設方面有所突破。三是鏈條融合,人才匯聚。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等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打造創新人才集聚新高地。四是開放協同,爭先示范。打造中以、中德等國際化科技創新示范平臺,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的區域合作。
在目標上,到2025年,創新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完善,創新實力大幅提升,創新效率快速提高,創新輻射效應顯著增強,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力爭進入全國同類城市前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創新型經濟格局基本形成。實現轄市區省級以上高新區全覆蓋,形成“四個一”全域創新大格局。二是產業技術創新水平大幅提升。全市擁有(潛在)獨角獸企業50家,瞪羚企業500家,高新技術企業8000家;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創新平臺120家,實施投資超5000萬元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50個。三是創新創業活力顯著增強。招引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2000名、外國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2000名;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創業平臺100家;孵育科技型企業超萬家。
三、關鍵舉措
《規劃》圍繞打造長三角創新中軸和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強創新鏈與人才鏈雙向融合,產業鏈與資本鏈雙輪驅動,進一步優化“一核多區多園”區域創新布局,組織實施科技創新七大重點工程。一是創新企業培育工程,注重打通高成長性企業梯次培育和躍升路徑,形成以領軍型創新企業為龍頭、科技型上市后備企業為骨干、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企業集群。二是創新平臺支撐工程,圍繞解決產業重大技術問題和培育自主可控產業集群的目標,加快建設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推進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三是創新人才集聚工程,堅持打造產業高地與人才高地相融合的人才工作方向,堅持“引得進”、“用得好”與“留得住”相結合的人才服務機制,打造長三角人才集聚新高地。四是創新園區提升工程,充分發揮創新園區輻射效應,強化園區間聯動協同,以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園區帶動全市產業高質量發展。五是創新服務提質工程,支持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八大業態快速發展,構建貫通產業上下游的創新服務鏈,完善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六是創新合作攀升工程,開啟新時期“新科技長征”,深化國內外科技合作,進一步提升合作質量,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創新合作新格局。七是創新生態優化工程,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治理改革,深化科研評價制度改革,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發展環境。
各位記者朋友,此次《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發布,是科技創新“一中軸、一中心”建設的新起點。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推進建設創新引領、人才匯聚的現代化常州貢獻科技力量。
我的發布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王志新】
謝謝李磊局長,接下來請媒體朋友就關心的問題提問。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
【中新社】
陸副局長您好,《常州市“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提出,要進一步優化“一核多區多園”區域創新布局,實現轄市區省級以上高新區全覆蓋,我想請問一下,“十四五”期間有哪些思路和舉措?謝謝!
陸 偉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陸 偉】
“十三五”期間,我市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優化形成“一核兩區多園”的區域創新布局。2020年,常州科教城榮膺中國最佳創業園區第一名;常州國家高新區、武進國家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分別位列第23位和第38位,較2015年分別前進19位和21位;溧陽高新區、西太湖高新區在全省省級高新區分別位列第1位和第6位;擁有常州經開區軌道交通、鐘樓區輸變電等17家省級科技產業園,總數位居全省前列。
“十四五”期間,我市將進一步優化“一核多區多園”區域創新布局。繼續做強科教城“創新之核”,打造融入全國全球創新網絡的前沿窗口;加快推進常州國家高新區和武進國家高新區建設創新核心區,排名分別進入全國高新區前20位和30位;推動溧陽高新區培育壯大動力電池為主導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創成國家高新區,排名進入全國高新區前80位;推進華羅庚高新區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體系,排名進入省級高新區前10位;支持天寧區和鐘樓區早日創成省級高新區,實現轄市區省級以上高新區全覆蓋。加快完善中以常州創新園建設,打造國際合作新典范,持續提升中德等合作園區承載力,打造國際特色開放創新園區。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常州廣播電視臺記者現場提問
【常州廣播電視臺】
張副局長, 您好。我想請問一下, “十四五”期間,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有哪些思路和舉措?謝謝!
張朝暉 常州市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張朝暉】
十四五期間,在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重點將突出以下幾個方面重點。
一是建設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瞄準數字化制造技術、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技術、高端新材料等三大領域,以培育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為目標,在科教城高標準建設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在5年時間內,集聚專職研發人員500人以上,攻關核心關鍵技術200個以上,孵化創新項目200個以上,創成省級實驗室,到2030年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創新策源地、國家智能制造領域戰略性科技創新基地。
二是積極創建國字號創新平臺,圍繞先進碳材料等常州優勢產業,主動對接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悉尼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中石化、中國商飛等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造全國一流的集產業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的創新聯合體,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轉化一批重大項目,進一步強鏈、補鏈,創建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搶占技術話語權和產業話語權,增強發展主動權。支持天合光能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整合資源、提質增效,增強綜合競爭力。
三是集群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按照《關于促進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圍繞區域性、行業性重大技術需求,采用多元化投資、企業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模式,引導支持一批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知名高校院所、領軍團隊在常建設中科院物理所長三角研究中心、細胞治療前沿技術研究院、中汽研常州汽車工程研究院、刀工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為轉型升級、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王志新】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提問環節就到這里。謝謝三位領導,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