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年12月4日16:00
發布地點:市行政中心惠風廳
發布主題:2024年度財政運行及服務高質量發展情況
發布人員:管 華 常州市財政局局長
葉 青 常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主 持 人: 李吉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新聞發布會主席臺
新聞發布會記者席
李吉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吉祥】
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今天,很高興邀請到市財政局局長管華先生和副局長葉青先生出席發布會,幫助大家了解2024年度常州財政運行及服務高質量發展情況。首先,請常州市財政局局長管華先生作新聞發布!
管華 常州市財政局局長
【管 華】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謹向蒞臨今天新聞發布會的各位媒體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衷心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我市財政事業的關心和支持!
今年以來,常州各級財政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強化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關鍵性突破,持續提升財政政策、財政資金、財政服務多維度保障力度,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為奮力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常州答卷貢獻財政力量。現在,我就今年以來財政運行及服務高質量發展情況做簡要介紹。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一)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今年以來,財政部門遵循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緊抓年度收入目標任務,一方面,統籌用好減稅降費、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財政貼息等政策工具,足額保障產業、就業、金融等政策兌付,有力提振市場信心、培植鞏固稅源;另一方面,強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收入組織機制,加強研判調度、稅收征管、結構優化,壓實責任確保應收盡收。全市財政收入保持平穩增長,1-10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21億元、增長2.6%,稅占比85%、位列全省第一。從行業來看,新能源貢獻度持續提升,全市入庫稅收超億元的93家企業中,31家是新能源領域企業。
(二)財政支出加力提效并重
圍繞兜牢“三保”底線和“過緊日子”要求,嚴控“三公”經費、一般性支出等,把寶貴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做到“小錢小氣、大錢大方”。靠前行動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強化重點領域、重要項目保障。1-10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3億元、增長3.8%,其中屬于行政運行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下降2.3%。聚焦民生實事緊抓落實,兌現民生“幸福賬單”,1-10月民生支出達487.7億元、增長4.1%,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77%,持續擦亮美好宜居城市名片。
二、財政領域關鍵改革推進情況
(一)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持續提升資金效能
從專項資金管理、支出標準體系建設、預算績效管理方面綜合發力,深化零基預算改革。以專項資金管理清理整合為抓手,形成了涵蓋4大類19個領域52個專項的政府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專項數量較整合前下降近50%。在2025年市級預算編制工作中,全面實現“零基”。以構建支出標準體系為依托,形成長效科學管控體系。發布常州市公交客運服務成本規制方案(試行),新出臺市政道路建設項目支出預算標準。以預算績效管理為支撐,健全預算資金安排與績效目標、資金使用效果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試點公園管養領域全成本預算績效管理,不斷提升資金配置效能。
(二)推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持續健全保障機制
出臺《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與區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確定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市與區共同財政事權范圍,目前涉及13類42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制定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市基礎標準,規范支出責任分擔方式,調整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步建立起權責清晰、財力協調、標準合理、保障有力的市區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和保障機制。
(三)加強財會監督管理,持續強化規范管理
貫徹上級關于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部署要求,全力構建“大監督”格局,制定涉及財會監督責任分工、檢查紀律規定、結果跟蹤落實和綜合運用等制度,夯實全過程管理基礎。推動構建“五位一體”的財會監督體系,深化財會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貫通協調,已建立與審計監督、注冊會計師行業協會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等貫通機制。堅持問題導向,組織開展財會監督專項行動,監督結果作為預算管理、政策調整、資金安排、制度建設的重要依據。
(四)加速數字服務建設,持續提升服務效率
探索推進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惠企利民財政資金“直達快享”改革,由市本級擴面推廣至各轄市區、鄉鎮。1-10月累計直達兌付財政資金42.3億元,惠及企業7024家次、人才75.86萬人次。依托“蘇采云”系統實現政府采購項目全流程電子化,推行電子履約保函(保險),打造更優營商環境。財政電子票據改革實現全區域、全票種、全領域三個“全覆蓋”,截至10月底,全市已有2658家單位啟用財政電子票據,累計開具財政電子票據2.35億份,“指尖繳費”更便捷。
三、財政服務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情況
(一)推動“兩重”“兩新”政策落地,持續擴大有效需求
搶抓“兩重”“兩新”政策機遇,會同相關部門因地制宜出臺我市“兩新”方案,配套具體實施細則,確保政策落地精準、資金補貼高效。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統籌各級各類資金,強化財金撬動支持,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真金白銀擴大有效需求、提升投資熱情。在省市聯動支持的基礎上,又出臺了“龍城設備貸”財政貼息政策,其中給予2024年貼息貸款總規模達50億元,加大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技改融資支持。下達設備購置更新獎補資金超3億元,惠及125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技改投入72億元。分類支持擴大消費,包括開展文商旅合作促消費活動、推動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家裝家居改造補貼活動等。落實市級政府投資項目前期工作經費保障,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全過程閉環管理,提升政府投資效益。1-10月,全市發行新增專項債券198.78億元、涉及項目133個,持續釋放穩投資、穩增長作用。
(二)助力“新能源之都”建設,持續釋放產業科創新活力
健全覆蓋人才、技術、企業、平臺、服務等全方位財政扶持政策體系,集成調用全要素政府資源,1-10月共投入政府科創資金近96億元,推動產業聚力攻堅、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發儲送用網”產業生態全鏈條支持,統籌各級資金推動新能源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助力推廣高層次人才“雙崗互聘”,持續支持“青春留常”,1-10月兌付“青年人才生活居住雙資助”“青春留常綜合資助”3.2億元、惠及近51萬人次青年人才。培育壯大耐心資本,持續完善覆蓋政府投資基金管理全流程、生命全周期、業務全方位的管理制度體系,通過省市合作成立全省首支新能源產業專項基金即總規模50億元的江蘇新能源產業專項母基金,支持發展新質生產力。“1+3+X”市級政府投資基金矩陣不斷擴容,截至10月底累計投資項目450余個;市區兩級國有資金出資設立主投新能源領域基金33支,已投資本地新能源項目91個、撬動社會資本投資超300億元。
(三)強化“六個常有”建設保障,持續擦亮美好宜居城市名片
圍繞“六個常有”加大民生投入,精準保障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群眾“急難愁盼”。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持續優化教育醫療資源配置,支持新增學位1.13萬個,動態調整民生保障標準和范圍,城鄉低保標準增加至每人每月104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提高為年人均不低于103元。全省首推老年助餐跨縣(區)共享政策,建立社區老年助餐補貼互認機制,助餐補助由市財政統一結算后與各轄市區清算,1-10月惠及超9萬名老年人。深入推進“常有安居”行動,做好住房保障資金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爭取等,支持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全面落實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推進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通過“一卡通”系統發放,便農支農政策力度彰顯。
各位媒體朋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上下的協力共進下,在各級各類政策協同帶動下,今年我市財政運行狀況良好,為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回升向好態勢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財政部門將繼續向改革要活力、要效能,認真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用改革實績實效為常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堅實財政保障。常州財政運行及服務高質量發展情況我就介紹到這里,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的支持與關心!
【李吉祥】
感謝管華局長的介紹,下面請新聞界朋友們就關心的問題提問。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
【中新社】
請問管華局長,您在前面介紹了今年正在深化零基預算改革,這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一項重要改革任務,請介紹一下接下來推進這一改革的計劃和重點?
【管 華】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實施零基預算,是政府治理和財政預算管理的深刻變革,是優化財政資源配置、促進財政可持續的重要手段。自編制2025年度預算起,市財政局堅持三“破”三“立”,全面深入實施零基預算改革。
一是破基數增長模式,立零基理念。以零為基點,一切從實際需要出發,結合財力可能綜合平衡安排年度預算。
二是破支出固化格局,立重點思路。零基預算的著力點并非簡單地削減支出,而是優化支出結構,做到“小錢小氣、大錢大方”,集中財力辦大事。
三是破資金盤子思維,立績效原則。各部門必須提前做好項目謀劃儲備、事前績效評估等前期工作,切實增強工作計劃性,避免資金閑置浪費,及時形成實物工作量。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研究我市全面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的實施意見,計劃從四方面重點發力,推進零基預算改革取得實效。
一是完善以項目為基礎的預算編制機制。堅持“先有項目后有預算”,構建常態化項目儲備體系,并依據項目輕重緩急進行排序。實施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認真做好項目滾動管理,及時清理到期項目和無需繼續實施項目。動態調整政府專項資金目錄清單,要求主管部門在清單范圍內謀劃具體項目,全面規范政府專項資金管理。
二是加快支出預算標準體系建設。近年來,我市已在學校、醫院、市政道路等多個領域出臺項目支出預算標準,并取得顯著成效。下一步,我們將建立完善支出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將科學合理的實際支出水平作為制定項目支出標準的依據,加快建立財政重點支出領域、部門主要共性項目、重大延續性項目支出標準體系,為預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
三是加大資金統籌盤活力度。堅持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間的統籌,盤活各領域財政沉淀資金。對跨部門、跨級次、跨區域的重大戰略任務,根據支出責任做到橫向聯動、縱向協同、分級共擔。
四是持續強化財經紀律約束。堅決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健全以績效為導向的預算分配機制,在2025年預算編制中,對4個評分為“中”的政府專項資金總量壓減了13.4%。下一步將持續推動“預算+績效”雙輪驅動,組建“財政部門+預算部門+第三方機構”聯合項目小組,全程跟蹤監督,不斷健全資金安排與績效評價結果相掛鉤的分配機制。
江蘇廣電總臺記者現場提問
【江蘇廣電總臺】
請問葉青副局長,近期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增加6萬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各地也紛紛啟動該工作,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我市爭取的財政增量政策及部署落實情況和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葉 青 常州市財政局副局長
【葉 青】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11月初,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此次力度空前的化債方案包括: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分3年實施;從2024年開始,連續5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至此,一攬子增量財政政策的“重頭戲”10萬億隱性債務置換方案正式落地。
目前,省財政廳下達我市部分債務限額。為確保置換工作穩妥有序開展,我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要求各地迅速與債權人協商,將下達限額落實到具體債權人并明確還款日期,確保在12月底前置換完畢。
二是要求各地結合平臺退出目標,按照成本由高到低、余額由小到大、期限由遠到近的原則進行有序置換。
三是各地各部門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資金,不得一拔了之,按照一步到位的原則,減少資金流轉環節。嚴禁將債券資金挪作他用,不得用于平衡預算,不得用于償還參照法定債務管理的棚戶區改造債務。
四是要求各級財政部門高度重視債務置換工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分管領導靠前督導,確保置換工作形成“閉環”。財政部門及時跟蹤監測,確保置換工作各環節可校驗、可復核、可追溯。
下一階段,我市將圍繞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統籌防風險、穩預期、促發展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前謀劃2025年新增專項債券申報工作,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點目標任務,用足用好新增專項債券政策,增強重大項目的資金保障水平,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二是繼續做好2025年存量隱性債務置換工作,全面準確梳理存量隱性債務,嚴把債券資金撥付關、使用關,有力有序推進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置換工作。
三是用好專項債券資金用于土地收儲的政策工具,按照“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的原則,支持增量土地收儲和回收回購存量閑置土地,切實盤活土地資源。
常州日報記者現場提問
【常州日報】
請問葉青副局長,很多地方都在加速推動國有資產盤活工作,可以介紹一下我們財政部門在國有資產盤活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嗎?
【葉 青】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為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推動國有資產管理提質增效,近年來,市財政局多措并舉強化我市行政事業單位低效閑置資產的盤活和利用,最大限度挖潛增效,全面提升資源資產配置效益。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工作機制,提升資產盤活科學性。出臺《常州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盤活國有資產實施辦法》,明確了低效閑置資產標準和盤活資產工作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實時掌握、持續督促各單位盤活利用閑置資產。經統計,全市累計清查出低效閑置資產7.74億元,資產盤活率超78%。
二是升級公物倉,提升資產盤活有效性。持續完善市級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管理機制,推進公物倉資產跨區域、跨行業流動,實現實體集中倉與網絡虛擬倉、市級公物倉與省公物倉的有效互補和鏈接。充分利用公物倉調節功能,壓減新增資產配置,有效節約財政資金,2024年度市級部門資產配置預算審核核減率超20%。建立公物倉延伸倉即公益倉,進一步拓展在倉資產利用途徑。
三是依托市區聯動,提升資產盤活靈活性。為加快資產盤活利用,將市級行政事業單位部分閑置房產的使用權下放區級使用。通過引入第三方運營,圍繞“三新”經濟打造科技型園區,已吸引入駐企業70余家,年租金收入500多萬元,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集中委托管理,提升資產盤活規范性。2024年對市級事業單位經營性房產實施集中委托管理,將事業單位低效閑置房產集中委托國企進行專業化租賃管理。目前委托管理面積11.83萬平方米。至10月底,委托管理房產出租率較委托前增加4.4%,年租金提高約15%,房產利用價值得到進一步釋放。
【李吉祥】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提問交流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對財政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市政府新聞辦聯系,本場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