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年1月10日15:30
發布地點:市政府新聞發布廳(惠風廳)
發布主題:2025年度常州市民生實事項目新聞發布會
發布人員:李 林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司馬雙龍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
錢 旭 健 市民政局局長
彭 峻 市住建局局長
程 逸 文 市衛健委副主任
主 持 人:李 吉 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新聞發布會主席臺
新聞發布會記者席
李吉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吉祥】
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
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多年來,常州實施“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 ,集中力量辦成了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剛剛,在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經過全體代表的投票,選定了2025年度10類民生實事項目。
為了幫助大家了解相關情況,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林先生;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司馬雙龍先生;市民政局局長錢旭健先生;市住建局局長彭峻先生;市衛健委副主任程逸文女士介紹今年常州市民生實事項目安排。
首先,請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林先生作新聞發布。
李 林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李 林】
各位媒體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剛剛過去的2024年,是常州萬億之城再出發的第一年。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大力實施“532”發展戰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持續向好,萬億之城再出發實現良好開局。在這過程中,廣大新聞工作者始終聚焦事關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要事,奔赴在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各領域的第一線,采寫了一大批真實反映常州情況、展現常州風采的新聞作品。在此,我謹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民生工作一直是兩會期間群眾關心的熱點、媒體關注的焦點。去年,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民生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圍繞做好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票決出的十大類民生實事項目,集中財力物力全力推進實施,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生根,讓群眾看到了變化、得到了實惠,切實享受到了全市改革發展的成果。今年是“十四五”攻堅收官和“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我們將著眼市民群眾的新需求新期待,繼續以民生實事項目為重要抓手,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努力讓全市人民的生活更具品質、更有品味。今天的新聞發布會,我們著重介紹市十七屆人大四次會議剛剛票決出來的2025年度十大類民生實事項目的有關情況。下面,我向各位通報三個方面內容:
一、關于項目的基本情況
1. “常有善育”工程,包括擴大普惠托育資源供給、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措施、建設兒童友好醫院等。
2. “常有優學”工程,包括加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提升就學環境、加強校園安全、豐富社會實踐課程等。
3. “常有健康”工程,包括加快優質醫療資源建設和下沉、提升就醫便利度、強化慢性病防治等。
4. “常有頤養”工程,包括建設基層養老服務站點、提升老人就餐就醫就學便利度等。
5. “常有眾扶”工程,包括急難型和低收入人口家庭的幫扶救助、困境青少年兒童幫扶、康復輔具租賃等。
6. “常有安居”工程,包括改造提升城鎮老舊小區、實施城中村更新和農村住房條件改善、加快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住宅電梯加裝和更新等。
7. 就業創業促進工程,包括建設線上“零工市場”和標準化“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等。
8. 交通暢行工程,包括拓展“常暢充”服務功能、完善城市路網、優化公交出行體驗、加強停車秩序管理等。
9. 環境改善工程,包括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開展水環境綜合治理、新改建城鎮污水管網等。
10. 公共安全提升工程,包括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道路交通本質安全水平、加密AED布設、開展急救技能培訓等。
二、關于項目的編排過程和主要考慮
2025年度民生實事候選項目編排工作從去年9月開始,前后歷時近4個月時間,主要包括建議征集、項目申報、初排確認、修改完善、集體決策等五個階段。在具體編排過程中,我們重點把握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資源整合與下沉并重。在項目編排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小切口”“家門口”“廣覆蓋”為導向,以提升功能集成度、辦事便利度、群眾滿意度為目標,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并向基層傾斜。圍繞資源整合,新增線上“零工市場”等一批集成度更高、覆蓋面更廣的項目;圍繞資源下沉,推動全市三級醫院向基層醫療機構開放專家號源,豐富鎮(街道)老年學校直播課程等,讓群眾能夠就近享受更優質、更便捷的公共服務。
二是項目建設與運營并重。我們全面梳理分析了近三年全市建設類民生實事項目運營情況,要求各申報部門秉持“建管并重”理念,明確后續運營主體,配備管理經費,建好長效運維機制,確保民生實事項目發揮應有效益。比如,我們謀劃打造了依托公共安全體驗館開展安全體驗教育、急救技能、紅十字救護培訓,以及優化綠波道路、優化公交線路等項目。
三是民生保障與發展并重。我們堅持將惠民生與促消費、擴投資、強產業結合起來,搶抓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政策機遇,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實現愿改盡改,推動城中村改造、老舊電梯更新等項目發揮多重效益。同時,結合常州市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等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繼續實施職業技能培訓、青年驛站等一批立足實際、群眾期待的項目。
三、關于項目的組織推進
剛剛發布的十大類民生實事項目是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新的一年,我們將按照目標任務和職責分工,細化分解任務,強化跟蹤調度,加強督促協調,扎實推進任務落實,不斷提高民生實事的實施效果和完成質量,努力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借此機會,我們也誠摯邀請各位媒體朋友,全面宣傳民生實事項目辦理情況和階段性成效,營造全民參與、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圍。
【李吉祥】
感謝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林先生的發布,下面請媒體朋友就關心的問題提問,提問前請舉手示意。
新華社記者現場提問
【新華社】
我們了解到,常州已經建立了一些學生實踐基地。大家更關心的是,這些基地如何真正發揮作用,讓孩子們在課堂外學到更多實用的知識和技能?想請問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司馬雙龍先生,市教育局在整合社會資源、打造“第二課堂”方面,今年將采取哪些具體舉措,讓孩子們的成長更全面、更有個性化?
司馬雙龍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
【司馬雙龍】
謝謝您的提問。
“第二課堂”是“學校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是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教育引導未成年人樹立理想信念、錘煉道德品質、養成行為習慣、提高科學素質、發展興趣愛好、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在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婦聯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常州市已建成了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實踐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兒童友好校外活動基地等實踐場所。同時,我們打造了“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課”品牌,通過實境式學習把學習小課堂變成實踐大課堂,讓課堂學習更有趣、更精彩,把有意義的事辦得更有意思。下一步,我們將重點通過以下三項舉措,推動學校“第一課堂”和社會“第二課堂”相融合,發揮“第二課堂”更大的育人作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一是豐富課程內容,拓展育人功能。用好校內外各類實踐基地資源,按照“系統規劃、館校結合、資源互補”原則,尊重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和個性化成長需求,今年計劃開發20條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精品線路,形成100門“第二課堂”特色課程,鼓勵學生通過勞動教育、安全教育、環境教育等各類學習實踐,提高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二是構建真實場景,錘煉意志品格。今年計劃統籌協調各類實踐基地資源,建成300個市級校外實踐基地,促進學科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校內課程與校外基地相結合、綜合實踐與科技創新相結合,讓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工廠企業、紅色基地、文博展館,通過環境文化浸潤、實物展品參觀、動手實踐探索等方式,引導學生用腳步丈量大地、感悟家鄉巨變,在真實場景中豐富情感體驗、憧憬美好生活、立下報國志向。
三是強化師資力量,提升科創能力。實施“第二課堂”導師制,建設不少于500人的專業師資庫,鼓勵和吸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類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勞動模范、非遺傳承人、能工巧匠、專業技師等進入師資庫。通過送課到校、實訓教學、技能培訓、基地實踐和研學旅行等方式,補足學校教師的技能短板,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本領,培養創新意識和工匠精神。
江蘇廣電總臺記者現場提問
【江蘇廣電總臺】
請問市民政局局長錢旭健先生,據了解常州90%以上的老年人普遍傾向于在家中安度晚年。我們關注的是,民政部門今年將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方面如何發力?如何進一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讓他們在家中生活得更安心、更舒適?
錢 旭 健 市民政局局長
【錢旭健】
謝謝您的提問。
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在養老服務體系中占據著基礎性地位,也是最符合我國國情,最符合老年人需求的一種養老模式。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常州入選全國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試點;今年,《常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將頒布實施,常州居家和社區養老工作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將以2025年民生實事項目的推進為抓手,進一步健全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優化服務供給,加快構建“一刻鐘”養老服務圈,持續擦亮“常有頤養”名片。著眼從三個方面發力:
一是著眼可感可及,完善服務網絡。新增老年助餐點(社區食堂)53個,重點發展由知名餐飲企業運營的“社區食堂”。改造提升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27個,為農村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文體活動和探訪關愛等服務。發揮物業公司“貼近居民、快速響應”的優勢,聯合住建部門探索制定扶持政策,鼓勵發展“物業+”養老服務。為了促進養老服務供需適配,2025年我們將在930個社區設置養老顧問站點,培養1000名專(兼)職養老顧問,為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詢、辦事指南、服務推介等服務。
二是著眼服務創新,走好“最后一公里”。去年,結合省政府消費品以舊換新專項行動,全市完成1.3萬戶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覆蓋全體有需要的老年人。今年我們將加大宣傳和普及力度,做到“愿改盡改”。為了讓老年人有更直觀的體驗,我們還將打造7個區級適老化體驗樣板間。同時結合適老化改造項目,探索為經濟困難的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家庭建設800張以上家庭養老床位,按需安裝緊急呼叫、活動監測等智能化設備,并視情配備助行、助餐、感知類老年用品,增強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
三是著眼標準規范,提升服務水平。聚焦全市58個鎮(街道)綜合性養老服務中心和930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出臺社區養老設施標準,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等級評定,重點培育一批以專業照護為主業、輻射周邊、兼顧上門的服務機構,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聚焦現有的435個老年助餐點,特別是98家具備膳食加工能力的社區食堂,委托專業評估機構持續開展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質量監測,并定期對外公布。優化提升智慧養老服務監管平臺,匯聚老年助餐、居家上門服務、適老化改造等服務數據,加強全流程監管。
澎湃新聞記者現場提問
【澎湃新聞】
請問市住建局局長彭峻先生,城中村改造是許多市民關注的重點民生問題。今年,市住建局計劃實施5000戶以上的城中村改造。想了解下這項工作將如何具體推進?在改善居住環境、提升生活品質方面,會給老百姓帶來哪些實際變化?
彭 峻 市住建局局長
【彭 峻】
謝謝您的提問。
城中村改造關乎民生和發展。自《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發布以來,常州市高度重視,全力以赴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爭取各類資源,全面推廣房票和集中購買存量住房安置模式,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有力穩定房地產市場。
今年,進一步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聚焦重點開展項目。全市今年計劃實施城中村改造40個,聚焦民生改善,優先改造群眾需求迫切、安全隱患突出的城中村,有力消除消防、公共衛生等突出風險隱患;聚焦止跌回穩,通過購買存量住房方式籌集房源,既滿足村(居)民自主選房需求,又能助力去化存量住房。另一方面,全面推廣房票安置。認真落實城中村改造通過房票和集中購買存量住房用作安置房的政策,探索打造城中村“房源超市”平臺,線上發布項目和房源等信息,并設實地集中選房點,為村(居)民爭取更優惠價格、選到更滿意住房。
通過房票和集中購買形式安置,能夠撬動城中村改造與房地產市場供需兩端需求,實現惠民生、增活力、促發展。一是讓群眾得實惠。城中村改造能切實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特別是購買形式安置,能縮短群眾在外過渡時間,盡早住上新房、暖房、安心房。二是讓市場增活力。購買形式安置能引導市場供給與群眾需求迅速匹配,推動釋放更多潛在住房需求,持續增強市場購買信心,形成良好的市場連鎖效應。三是讓城市提能級。城中村改造將為常州邁上萬億之城后實施重點工程項目提供強大助力,能加速空間的騰挪和置換,為消除安全風險隱患、改善居住生態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進城市轉型升級提供有效動力。
此外,將同步開展城中村改造自主更新試點工作,在今年3個試點村基礎上,力爭形成啟動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推進模式。建立市、區、鄉鎮(街道)、村四級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共同解決建設許可、施工圖設計審查、施工許可和竣工驗收等環節的堵點、難點,研究制定有關自主更新政策文件,探索走出可持續的自主更新路子。
常州日報社記者現場提問
【常州日報社】
請問市衛健委副主任程逸文女士,關注到今年市衛健委繼續推出了“好孕行動”,很多家庭都非常關注。請問,相較于往年,這項政策今年有哪些新變化?具體會給準備生育的家庭帶來哪些便利和支持?
程 逸 文 市衛健委副主任
【程逸文】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形成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養得好。“好孕行動”就是幫助有生育意愿的家庭生得出、生得好。2023年開始,“好孕行動”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已經為5969位備孕困難的適齡婦女提供13157次免費卵泡監測,為178個家庭免費提供取卵-移植手術服務。
今年,“好孕行動”將重點做好三個升級,一是服務升級。在提供輔助生殖技術方面,在以往免費卵泡監測和免費取卵移植手術費用的基礎上,我們為備孕二孩及以上家庭、困難家庭和特殊家庭等新增提供胚胎冷凍服務,免費提供2管胚胎冷凍服務,每人最高減免5000元。二是關愛升級。新設早孕門診,給予孕期營養、生活方式指導和心理支持,家庭醫生為保胎孕婦提供上門服務,讓關愛呵護全程陪伴。三是安全升級。新增為生育二孩及以上的孕婦提供遠程胎心監護,一旦出現異常,可以快速發現,啟動應急救治,繼續為孕產婦和新生兒提供出生缺陷防治篩查,守護母嬰安全。
【李吉祥】
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感興趣的問題可以與市政府新聞辦聯系。我們也把今年民生實事項目具體內容提供給了大家,歡迎各新聞媒體深入報道本次發布會內容,持續關心關注2025年度民生實事項目推進情況,提高民生工作的知曉度和支持率,讓“實事”成“好事”,讓“民意”更“滿意”。
謝謝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李林先生,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再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