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生活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国产午夜理论不卡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日

領導活動
新聞發布會首頁 | 發布實錄
正文  
2024年民生實事完成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一)發布實錄
發布日期:2024-12-19   瀏覽次數:   字體:〖默認 超大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18日16:00
  發布地點:市政府新聞發布廳(惠風廳)
  發布主題:2024年民生實事完成情況系列新聞發布會(一)

  發布人員:蔣春新 市衛健委副主任

       程逸文 市衛健委副主任
       魏繼斌 市體育局二級調研員
       王 紅 市殘聯副理事長

  主 持  人:李吉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新聞發布會主席臺

新聞發布會記者席

李吉祥  常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吉祥】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歡迎參加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在今年的人代會上,由全體人大代表票決出了10項民生實事,經過一年的努力,情況如何?從今天起,我們將通過5場新聞發布會,集中向市民報告民生實事項目完成情況。

  今天是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一場,我們很高興邀請到市衛健委副主任蔣春新先生和程逸文女士、市體育局二級調研員魏繼斌先生、市殘聯副理事長王紅女士,向大家介紹“常有健康”工程和“常有善育”工程的完成情況。首先,請常州市衛健委副主任蔣春新先生介紹“常有善育”工程的相關情況。

蔣春新  市衛健委副主任
  【蔣春新】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國之基。2024年,全市衛健系統聚焦“關鍵小事”,辦好“民生大事”,讓醫療更有溫度,讓健康更“觸手可及”,全方位全周期護航百姓健康,為推動“萬億之城再出發”提供堅實保障。
  這一年,醫療資源配置向“更加均衡”邁進。推進老城廂復興發展,市二院城中院區搬遷至延陵院區,在改善就醫環境的同時,不斷優化周邊交通和院內服務。市三院公共衛生臨床救治中心竣工投用,負壓病房168間,負壓ICU28間,采取“平急結合”模式,既滿足“平時”各類傳染病患者救治需求,又滿足“急時”突發傳染病的快速反應、集中救治。市婦幼保健院公衛大樓項目完工,婦女保健中心、孕產保健中心、兒童保健中心更好服務婦女兒童健康。
  這一年,醫療服務能力向“更高水平”邁進。能夠在市域內就近看好病,是群眾最樸素的愿望。圍繞“善治難病”,加快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市二院成為“南京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校地協同融合、創新發展。全市遴選扶持腫瘤、腦血管病等市級診療中心20個;人工心臟技術治療心力衰竭、人工耳蝸植入技術等醫療突破關鍵技術17個,其中實施病情兇險、死亡率極高的主動脈夾層手術50例,讓命懸一線的患者轉危為安;扶持縣區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等危急重癥救治五大中心10個;精神、老年醫學等薄弱專科10個;重點護理團隊10個,通過核心專科能力建設和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努力實現群眾“大病不出市”。
  這一年,急救體系建設向“更加智慧”邁進。圍繞“快救急病”,新建市醫療急救中心,建成全市統一的急救指揮調度平臺。形成由42個院前急救站點、東南西北4個生命支持中心、60輛5G智能救護車、12家三級醫院相互鏈接的快速醫療急救圈,全市120急救反應時間縮短至14.2分鐘,位列全省第一方陣,實現了“急危重癥,上車即入院”。推進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工程,完成急救培訓7.2萬人次,其中持證人員2.2萬人,提升了市民自我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這一年,基層衛生服務向“更有醫靠”邁進。建設永紅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分泌科、橫林鎮中心衛生院康復(偏癱)科等全市基層重點特色科室25個。圍繞“管好慢病”,全市新建省基層慢病篩防中心5個,省級基層糖尿病并發癥篩查工作站5個,高血壓靶器官篩查工作站7個,建成運動健康指導門診12家。對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提供篩查、隨訪、干預等健康管理服務,覆蓋人群分別達到53.15萬人、16.9萬人。在武進區啟動慢性病醫防融合綜合試驗區項目,醫防融合工作入選2024年健康中國實踐優秀案例。
  這一年,衛生惠民服務向“更優體驗”邁進。實施衛生健康“十百千萬”惠民工程,改善醫療服務十項舉措、百家企業健康促進行動、千場健康知識科普活動和落實百萬人群健康保障服務。其中,在全省率先推行的“一次掛號管三天”服務,已惠及患者20萬余人次,節省費用300余萬元。在省內率先開展“云影像”服務和檢查結果互認,成為全省首個“無膠片”城市,門診、住院人均檢查頻次分別同比下降17%、8%,同比節約近5300萬元。開設疼痛、失眠等癥狀門診43個,惡性腫瘤、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等MDT門診74個。開展“相約龍城‘醫’起聊健康”科普直播,累計網絡觀看人次超100萬。婦女兩癌篩查、新生兒疾病篩查、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家庭醫生上門服務、65-79歲老年人提供肺癌和消化道腫瘤篩查等免費、優惠服務惠及百萬人群。
  這一年,中醫藥服務向“更加可及”邁進。創成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單位4個、國家中西醫協同旗艦科室2個,提升國字號專科建設成效。實施中醫藥“零距離”服務,新增五級中醫館10家、四級中醫館8家,設立基層孟河醫派名醫工作站30個,所有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均能提供8項以上中醫藥技術服務。建成省內首個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開展中醫藥宣傳月活動,發布孟河醫派十大養生藥膳和養生茶飲,向市民開設“龍城中醫經典大講堂”,更好地滿足了老百姓在家門口“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看上好中醫”的需求。
  新的一年,我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龍城百姓健康,讓更多在常州工作和生活的市民共享“健康紅利”。
  【李吉祥】
  感謝常州市衛健委副主任蔣春新先生對“常有健康”的介紹,下面有請常州市衛健委副主任程逸文女士介紹“常有善育”的相關情況。

程逸文 市衛健委副主任

  【程逸文】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人口發展事關國計民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強調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2024年,常州市積極打造政府主導保基本、經營主體廣覆蓋、社會補充更便捷、家庭兜底為基礎的立體多元、性質多樣、統籌發展的托育服務發展格局,多渠道高水平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需求,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生育養育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
  目前,常州市現有托育機構381家,托位數2.41萬個,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5個;創成省普惠托育機構57家、省示范性托育機構19家,市普惠托育機構44家,75%的托育機構月收費在2000元以下,省內率先實現“一街道一鄉鎮一普惠”,市普惠托育體系建設項目獲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表彰。一年來,市衛健委聯合相關部門重點做了以下工作:
  我們聚焦普惠導向,強化托育服務政策協同。將托育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專項規劃及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強化市級各部門橫向協同聯動機制,構建“市、縣、鄉”縱向層級聯動發展格局,編制“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市衛健、教育、財政聯合出臺《常州市普惠托育機構認定及經費補助管理辦法(試行)》,加大普惠托育機構扶持力度。對新建普惠托位按1萬元/托位給予建設補助,對幼兒園辦托按5萬元/班給予改造補助,對建成省普惠、省示范機構分別給予10萬元、6萬元激勵補助,對連鎖品牌機構辦托給予20萬元運營補助。落實水電氣民用價格政策。今年,市區兩級財政補助普惠托育體系建設800余萬元,普惠性托育幼機構水電氣節省支出453萬元,切實降低普惠托育機構運行負擔。
  我們構建多元模式,強化托育服務有效供給。通過財政補貼、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稅費優惠等措施,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政府與市場同步發力,構建主體多元、優質普惠的托育服務體系。優先支持幼兒園開設托班,全市幼兒園辦托比例占59%。大力發展社區托育,有34家社區托育點,1591個托位。鼓勵向小月齡嬰幼兒家庭提供托育服務,15家托育機構開設乳兒班。鼓勵單位舉辦福利性托育服務,有3家企業舉辦托育服務,市總工會聯合團市委全年組織273個愛心托管托育班,惠及職工子女近萬人。通過擴大“普惠托”,推進“社區托”,鼓勵“單位托”,支持“幼兒園辦托”,努力為群眾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可接受、質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務。
  我們推進醫育結合,強化托育服務品質打造。支持醫療衛生機構與托育機構建立一對一協作關系,以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形式為入托嬰幼兒提供基本和個性化健康服務,目前約60%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協作關系,2025年實現全覆蓋。依托市、區兩級托育綜合服務中心舉辦膳食營養指導和防止意外傷害、救治培訓等,提升機構嬰幼兒照護服務能力。市托育綜合服務中心開設嬰幼兒養育照護門診,提供專科服務。舉辦常州市首屆“醫育結合”研討會,匯集各方智慧,推進醫育結合工作。
  我們著力公眾宣教,強化家庭養育能力提升。首創“寶貝醫課”線上直播欄目,面向全市嬰幼兒養育照護者,圍繞“嬰幼兒過敏、母乳喂養、輔食添加、秋冬季疾病預防”等群眾關注話題,開展系列健康育兒知識科普直播;錄制兒童健康知識精品課程2個,在全市預防接種點、兒童保健室等宣傳場所,進行多形式多平臺傳播;編印2萬冊《嬰幼兒養育照護手冊》并向家庭發放;開展科學育兒進社區活動700余場;探索建立社區家庭聯動育兒機制,利用社區黨群服務用房,開設“常有愛、寧馨托—科學育兒服務驛站”,設置營養膳食統籌、母嬰健康照護、科學育兒指導、親子快樂成長等家庭養育四大版塊,為預備父母、準父母、新手父母們精心打造全方位、科學適宜化的一站式家庭育兒解決方案。
  我們注重優生優育,強化生育醫療服務全過程。開展“好孕行動”,為符合條件的育齡婦女提供免費卵泡監測或減免“試管嬰兒”費用,全年為3191位備孕困難的適齡婦女提供7216次免費卵泡監測,為106個有需要且符合條件的家庭免費提供1次取卵-移植手術服務。實施“母嬰安全提升行動”,落實孕產婦“五色管理”,加強危重救治中心能力建設,為母子平安保駕護航,實現連續3年孕產婦零死亡。實施出生缺陷防治工程,免費開展產前篩查、新生兒遺傳代謝病、先天性心臟病和聽力篩查,各項篩查率均達99%。不斷提升兒童健康服務水平,全面推進兒童孤獨癥聯合篩查工作,建立健全初篩-復篩-診斷-康復的連續服務體系。建成市級兒童友好醫院10家,建立全市首個遺傳病診療MDT門診,創建省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確保群眾“生得了”“孕得優”“育得康”。
  今后,我們將持續擦亮“常有善育”民生名片,進一步完善托育服務的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服務供給,為全市嬰幼兒打造更加溫馨友好的城市成長空間,為廣大家庭提供更加普惠、優質、便捷的托育服務,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謝謝大家!
  【李吉祥】
  下面請記者就“常有健康”“常有善育”這兩項工程中關心的問題進行提問。

中新社記者現場提問
  【中新社】
  請問常州市衛健委副主任程逸文女士,今年常州市有哪些醫療技術提升,在大病不出市方面有哪些做法?
  【程逸文】
  2024年常州市實施“龍城強醫工程”,主要聚焦急危疑難、聚焦薄弱專科、聚焦關鍵技術,提升醫療技術水平,讓常州市民好看病、看好病。我們主要通過才培養和政策扶持兩個途徑。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實施衛生健康人才國內外研修項目,已資助53人赴全國學(專)科影響力前5位的專科進修、27人赴國外著名醫療機構、大學或科研機構學習。在技術攻關方面,圍繞死亡率高、費用負擔重、外轉就醫集中的病種,遴選17個醫療關鍵突破技術。比如A型主動脈夾層,死亡率非常高,24小時的死亡率達到25%,基本上每過1小時,死亡率提高1%。以往很多患者要轉到上海、南京手術。今年市一院、二院開展了主動脈夾層手術50例,搶救成功率達90%以上。通過醫療技術的提升,不斷提高市域就診率和群眾信任度、滿意度。我們將通過開展更多的新技術、新項目,更好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江蘇廣電總臺記者現場提問

  【江蘇廣電總臺】

  近年來,廣大群眾參與運動健身的熱情持續高漲,體育已成為常州人現代文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今年將體育相關工作列入了民生實事的“常有健康”工程,請問市體育局在這些工作中取得了哪些實質性成果?


魏繼斌 市體育局二級調研員

  【魏繼斌】
  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新聞媒體朋友們長期以來對常州市體育事業的關心和支持!2024年,市體育局主動呼應市民對體育生活的需求和期待,持續推進體育惠民工作提檔升級,讓常州市民享受更多健身“紅利”。目前,體育民生實事工作已經全部完成。
  一、開展運動防治慢性疾病。由全科醫生、社會體育指導員、運動處方師組成專家團隊,通過體質檢測、身體機能評估等方式,為高血壓、高血脂、超重肥胖等慢性病人群提供“量身定制”的運動處方,全年共計實施運動防治慢病訓練26424人次,總有效率近90%。同時,今年新增了運動健康指導門診7家、運動健康實踐基地3家,完善了“四中心十二門診六基地”運動促進健康服務網絡。
  二、開展青少年學生脊柱健康篩查。依托常州奧體青少年健康促進中心和常州市青少年脊柱側彎防控中心開展脊柱健康科普、脊柱側彎篩查、運動干預、脊柱健康管理等工作。全年組織專家團隊深入58所中小學,為57073名青少年學生免費開展脊柱健康篩查,并提供篩查結果反饋和脊柱健康知識科普。全年舉辦青少年脊柱健康夏令營10期,為脊柱異常學生實施運動干預訓練3600余人次。
  去年在校園脊柱健康篩查中,我們碰到一位14歲就讀初一的女生,存在高低肩、軀干偏移、骨盆高低、剃刀背、等體態異常現象,腰段脊柱旋轉角(ATR):7°;被市體育醫院確診為脊柱側彎Cobb角:胸段18°,腰段22°。由于該女生已進入青春期,生長發育速度快,側彎進展風險也較大,已出現腰背疼痛癥狀。經過一年的支具治療配合個性化訓練,復查評估后發現高低肩明顯改善、骨盆高低趨于正常、軀干回正,腰背疼痛癥狀也未再復發,脊柱側彎角度(Cobb角)減少至胸段13°,腰段11°。
  三、舉辦“運動健康大講堂”。組織市級講師團在全市范圍開展運動健康知識講座50場,內容包括科學健身與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健身養生等40個專欄,直接服務群眾超6000人,讓體育保障健康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新建更新健身路徑點。今年全市共新建更新471個點位,總投入資金超500萬,其中溧陽市35個、金壇區22個、武進區51個、新北區204個、天寧區67個、鐘樓區69個、經開區24個。本次對于室外健身路徑的更新工作,消除了市民在使用室外健身器材時的安全隱患,很好的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五、新改擴建體育公園、健身步道。全年新改擴建體育公園8個,健身步道134.2公里。這些體育公園囊括了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健身步道等多樣化的運動設施,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愛好的市民的運動需求。

常州新聞記者現場提問
  【常州新聞】
  開展0-6歲兒童殘疾早期篩查、診斷、評估、隨訪康復等一體化服務已連續兩年被納入市民生實事加以推動,請問市殘聯副理事長王紅女士這項工作的意義和成效是什么?

王   紅  市殘聯副理事長
  【王紅】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0-6歲殘疾兒童約有167.8萬人。為了減少殘疾兒童的數量,提高殘疾兒童的生活質量,0-6歲兒童殘疾早期篩查、診斷、康復工作就尤為重要。實施0-6歲兒童殘疾的早期與篩查工作,早期發現兒童感覺、運動、語言認知和社會情緒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篩查出的發育偏離或異常兒童及時給予干預或轉診,為其提供及時的康復服務和救助,能夠有效減少殘疾兒童的發生和發展,提升兒童健康水平。
  2024年市殘聯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聯合五部門印發了《常州市殘疾兒童基本康復服務實施規范(2024年版)》,積極鞏固拓展常州市殘疾兒童早期干預一體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民生實事項目提質增效。今年以來共完成0-6歲兒童殘疾早期篩查112014人次,孤獨癥篩查陽性181例,智力篩查陽性233例,視力異常7例,聽力異常53例,肢體異常3例,并建立“一人一檔”跟蹤隨訪檢測服務。目前常州市共有45家兒童康復定點機構,已為1823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服務,基本構建了全轄市區覆蓋、市區配套合理、康復設施完備、康教管理規范的殘疾兒童康復服務體系,殘疾兒童康復檔案建立和康復評估率100%,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總有效率100%,家長對康復訓練效果滿意率90%以上,家長培訓及家庭康復指導率100%,為實現殘疾兒童“應康盡康、應康優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做好殘疾兒童早篩和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工作,關系殘疾兒童切身利益和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安居樂業和美滿幸福,關系社會穩定和文明進步,關系健康常州建設和實現共同富裕大局。市殘聯將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切實以新思想引領殘疾人事業新發展,共同創造殘疾人更加美好的生活。

常州網記者現場提問
  【常州網】
  嬰幼兒是社會最柔弱的群體,也是每個家庭的主要關切,請問市衛健委副主任蔣春新先生,在加大嬰幼兒健康服務供給,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上,未來有什么具體舉措嗎?
  【蔣春新】
  解決家庭“生育”“養育”后顧之憂,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衛生健康部門的職責所在。我們將以0-3歲嬰幼兒家庭需求為導向,以健全普惠安全托育體系建設為抓手,積極營造生育友好社會環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一是提升優生優育服務水平。實施“好孕行動2.0”,在原來免費提供生殖健康科普、卵泡監測或減免“試管嬰兒”費用1.0基礎上,新增人流關愛服務,為三胎及以上高危孕產婦提供免費遠程胎心監護服務,為符合條件備孕困難的婦女提供免費胚胎冷凍服務。繼續實施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工程,實現孕產婦唐氏篩查、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聽力和先天性心臟病篩查全覆蓋,確保群眾“生得了”和“孕得優”。
  二是做好普惠托育民生實事。提高公辦托育機構在服務供給體系中的占比,支持幼兒園辦托、用人單位辦托,積極推進社區嵌入式辦托,持續提升家庭科學養育能力,2025年將新建改擴建普惠托育機構10家,新增社區普惠托育機構(點)7家,開展科學育兒知識進社區500場次。
  三是建設醫育結合聯盟。以市、轄市(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為龍頭,進一步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與轄區托育機構全覆蓋簽約,為在托嬰幼兒提供健康服務。制定全市托育機構衛生保健服務規范,加強指導和培訓,提升全市托育機構衛生保健服務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四是打造智慧化托育。推廣應用常州市智慧托育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完善管理端、機構端和家長端功能,實現家長在線查看全市托育機構的備案情況、收費標準等并能線上辦理預約入托。通過大數據分析,加強行政職能部門聯動監管,保障群眾“托得安”。
  五是提升兒童健康服務水平。建成市級兒童友好醫院10家。堅持兒童優先理念,推進醫療機構適兒化改造,優化兒童診療和健康服務環境,開展多樣性科普宣教,努力提升兒童就醫體驗及防病知識水平。全面推進兒童孤獨癥聯合篩查工作,建立健全初篩-復篩-診斷-康復的連續服務體系。創建省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發揮區兒童眼保健中作用,推進兒童早期發展理念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
  2025年,市衛生健康委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嬰幼兒”重點人群,強化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實施好“常有善育”民生實事,營造生育友好社會環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李吉祥】
  由于時間關系,提問環節就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感興趣的問題,請與市政府新聞辦聯系。期待新聞媒體的朋友們持續關注系列新聞發布會,生動、深入報道民生實事完成情況和惠民實效,讓民生實事成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民生福祉。
  謝謝各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朋友,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就到這里,大家再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