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性生活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成在人线在线播放无码,国产午夜理论不卡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日

領導活動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政務公開 >> 正文
瀏覽次數:
信息名稱:市體育局關于印發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索 引 號:01410955x/2024-00001
法定主動公開分類:發展規劃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文件編號: 常體發〔2023〕56號 發布機構:市體育局
生成日期:2023-12-29 公開日期:2024-01-04 廢止日期:有效
內容概述:為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體育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特制定《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市體育局關于印發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
常體發〔2023〕56號

各轄市、區體育主管部門、常州經開區社會事業局,各直屬單位、機關各處室:

為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體育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加快建設長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體育特色城市,結合我市體育行業特點,特制定《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現予以印發,請你們認真貫徹落實。

常州市體育局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開發布)

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

為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體育產業在推動經濟增長、擴大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作用,加快建設長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體育特色城市,根據《江蘇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體育強省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常州市體育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文件精神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聚焦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牢牢把握“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緊扣“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深入推進“532”發展戰略,大力建設“兩湖”創新區,加快打造新能源之都,邁入“GDP萬億之城”的實際需要,建設長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體育特色城市,深入推進體育產業布局優化、供給提升、消費擴容、主體培育、融合發展、平臺建設,進一步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體育產業在產業強市建設中貢獻度,為奮力書寫好中國式現代化常州答卷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健康優先。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秉承“體育即民生”的理念,堅持體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有機結合,不斷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體育產品和服務,協同打造“常有健康”名片。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市場機制,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活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體育產業要素配置效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戰略規劃、政策引導和市場監管,營造競爭有序、規范高效、平等參與的市場環境。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統籌地區資源稟賦,推進體育產業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系統謀劃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構建、技術裝備升級、業態模式創新,促進體育產業與區域、城鄉協調布局,推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體育服務業與體育用品業的聯動發展,加快構建特色現代體育產業體系,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驅動,開放融合。把創新作為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企業高效配置并有效集成高端要素。深化體育與教育、文化、旅游、健康、科技等融合發展,促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產業互聯互通,賦能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互動。

——堅持綠色低碳,安全發展。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推進體育產業全鏈條綠色發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轉化意識。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堅守安全底線,提高風險防控意識,加強安全監管,提升風險管理和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保障體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加快打造長三角體育品牌賽事、健身休閑消費、運動健康產業和體育旅游服務先行示范區,建設長三角具有一定影響力、特色鮮明的體育城市。到2025年,本市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650億元左右,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2.5%,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200億元左右,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達到3800元左右,形成體育產業布局更趨合理、體育產業體系更加完善、體育產業供給更為豐富、體育市場主體更有活力的格局,躋身長三角體育產業發達城市之列,爭創國家體育消費活力城市,為推進體育強市建設夯實堅實基礎。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布局優化行動

1.優化體育產業發展布局。統籌規劃體育產業發展,依托產業資源,構建“一核引領、一帶串聯、兩湖并進、全域聯動”的產業空間格局。“一核”指依托奧體中心,發揮體育產業的集聚、輻射和帶動效應,形成集競賽表演、體育健身、運動健康、體育培訓、體育會展等多業態于一體的競賽表演核心區、體育產業資源配置中心。“一帶”指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中心城區承載力競爭力,有效整合老城廂歷史文化資源、商貿會展資源、濱水岸線資源,布局文體商旅融合產業項目。“兩湖”指依托西太湖、長蕩湖,有力推動 “兩湖”創新區體育產業發展新高地建設,引導戶外運動營地、山水生態休閑產業業態和運動項目合理布局,差異化打造集群優勢產業和重點項目。“全域”指立足區域特色,增強協同聯動性,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體育項目和品牌,形成“一區一品”“一區多品”格局,打造全域馬拉松賽事,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發揮示范引領效應和互補效應。

2.打造運動項目產業。強化全市體育產業資源整合和產城融合,合理布局足球、籃球、網球、自行車、馬拉松、曲棍球、手球、棒壘球、水上、馬術、山地戶外等運動項目產業。加快建設完善足球訓練基地、棒壘球訓練基地、乒乓球訓練基地等,統籌體育訓練基地梯級化、立體化空間布局,推動體育訓練基地服務邁向中高端,打造運動項目基地示范區品牌。

3.加快產業結構優化。推動體育全產業鏈發展,壯大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健康等體育服務業重點產業鏈,培育打造體育制造業強鏈,以數字化賦能體育產業轉型升級。以項目為牽引構建現代體育產業矩陣,推進蘇皖國家登山健身步道、長蕩湖休閑運動公園、常州西太湖國際露營島、新北區三江口運動公園、鳳凰新城環島路景觀慢行系統項目、鄒區全民健身中心、丁堰運河體育公園等重點體育項目建設,總計投資逾37億元。

(二)實施供給提升行動

4.完善體育場地設施。加強場地設施規劃布局,優化城鄉“10分鐘體育健身圈”功能,補齊群眾身邊的公共體育設施短板。按照《城市公共體育場用地控制指標》《江蘇省公共體育設施基本標準》建設體育設施,推進兩湖創新區核心區體育設施布局。支持新建或改擴建體育公園,每年打造7個以上的體育公園,將體育公園打造成為城市綠地系統的有機部分、改善人民日常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標志。發揮常州市新北區三江口體育公園等省示范體育公園效應,系統謀劃智慧體育公園建設。打造歷史文化步道、自然景觀步道、休閑健康步道等在內的步道體系,改造提升沿河健身步道配套設施。深度挖掘戶外山地閑置資源,完善山地戶外運動設施。增加水上運動設施供給,支持常州水上運動中心建設。鼓勵旅游景區、旅游度假區、鄉村旅游點、環城游憩帶、郊野公園等建設露營休閑功能區。落實國家新建居民區和社區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相關標準規范,加快更新提升體育場地設施。加強室外健身器材信息化管理,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器材智慧化升級,積極穩妥推動二代室外健身器材、智慧健身中心等智慧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增強群眾健身體驗。

5.大力發展健身休閑產業。扎實推進《促進戶外運動設施建設與服務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支持水上、山地戶外、馬拉松等具有消費引領性的戶外運動項目發展,推動擊劍、跆拳道、射箭、馬術、電子競技等時尚運動項目發展。逐步打造運河、南市河、西太湖、長蕩湖、天目湖、茅山等健身休閑產業帶和健身休閑集聚區。推動可利用的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推動戶外運動與休閑康養、露營旅游、研學教育等相結合,豐富戶外運動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戶外運動救援體系,積極參加中國戶外運動產業大會。塑造“運動龍城大聯賽”品牌,不斷加大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力度,持續舉辦“常州社區運動會”。支持健身俱樂部創新營銷模式,打造一流健身休閑服務品牌和體育培訓品牌。

專欄1戶外運動產業強化工程

健全現代戶外運動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以高品質、特色化、品牌化為發展方向,進一步優化提升戶外運動產業鏈發展水平和創新鏈效能,全方位打造戶外運動產業品牌。推動自然資源向戶外運動開放,加強戶外運動場地設施建設,推動國際露營島、騏驥馬術國際運動中心等戶外運動項目建設。大力發展山地戶外、馬拉松、自行車、水上運動、馬術、露營、鐵人三項、滑板、攀巖等特色戶外運動項目。推進戶外運動服務業提質增效,完善以戶外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閑為核心,戶外教育與培訓、戶外節慶與會展、體育旅游等業態共同發展、量質齊升的戶外運動服務業發展體系。加快戶外運動用品制造業轉型升級,加強新材料、先進技術與設備在戶外運動用品制造領域的應用。鼓勵發展以時尚運動項目為特色和主題的體育旅游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公園等,打造有影響力的戶外運動賽事與節慶品牌活動。拓展戶外運動與文化、旅游、農業、健康、養老、教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6.加快發展競賽表演業。發展賽事配套相關產業,加快培育和引進專業賽事服務公司。打造與常州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高端體育品牌賽事體系,引進足球、籃球、網球等品牌價值高、市場前景廣、國際影響力大的重大體育賽事,全力辦好中國羽毛球公開賽、全國女排聯賽等重大品牌賽事,提升西太湖半程馬拉松、茅山山地半程馬拉松、發現常州定向賽、中國網球巡回賽等賽事品質。推動全市馬拉松賽事全域化,滿足群眾高品質觀賽需求。展示城市文化內涵,帶動全民健身運動發展,全方位地展示常州城市魅力,提升城市知名度。

專欄2體育品牌賽事培育工程

加快培育國際國內重大體育賽事,提升中國羽毛球公開賽、中國網球巡回賽、全國女排聯賽、發現常州定向賽等賽事市場效能。建設全域馬拉松賽事體系,包括天目湖馬拉松、西太湖半程馬拉松、茅山山地半程馬拉松、常州高鐵新城半程馬拉松、常州大運河半程馬拉松、常州鐘樓半程馬拉松、常州經開區半程馬拉松。全力打造并形成3—5項國際知名品牌體育賽事和8項以上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體育賽事,爭取創辦1—2家職業體育俱樂部。積極申報國家體育總局群眾性“三大球”品牌賽事、江蘇省體育特色品牌賽事。落實《常州市承辦全國性、國際性賽事獎勵辦法》,對承辦當年度全國性計劃內體育賽事的主體,根據賽事規模給予5—20萬元獎勵;對承辦當年度國際性計劃內體育賽事的主體,根據賽事規模給予10—30萬元獎勵。

7.推進體育制造業提質升級。鼓勵體育用品制造業加大創新力度,大力開發科技含量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造體育器材及配件制造、訓練健身器材制造等設備制造、體育服裝鞋帽制造、運動面層地材制造等產業鏈條。引導體育制造業企業推進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鼓勵研發和制造家庭化、智能化運動裝備器材,支持向賽事舉辦、教育培訓、旅游文創產品開發等服務業領域拓展。鼓勵體育制造業企業通過互聯網、會展等平臺,“走出去”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支持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向服務業延伸發展,推進制造與服務的系統集成與深度融合。扶持建設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培育引領體育用品智能制造的骨干企業和創新團隊。

(三)實施消費擴容行動

8.升級體育消費場景。打造時尚運動與戶外營地、體育休閑旅游基地、體育健身場館、體育融合創新、數字體育消費、時尚賽事與體育消費主題活動等消費場景,培育建設體育消費場景典型案例,帶動體育休閑服務消費場景、業態、模式創新。推廣常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多業態綜合運營場景、常州太湖灣露營谷“戶外運動+休閑度假”特色場景、常州江南環球港體育綜合服務消費場景、常州豐北蝸牛時光度假村體育休閑旅游場景、常州藍·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園體育運動主題場景、常州西太湖半程馬拉松等江蘇省體育消費場景精品案例、典型案例。2025年,省級體育消費場景典型案例達到10個以上。

9.培育體育消費熱點。增強群眾健身意識,培養體育消費習慣、培育運動項目人口。創新模式提升體育健身等傳統體育消費規模,培育電子競技運動等新興消費市場。鼓勵通過創新產品供給、延長營業時間等方式,拉動節假日消費、夜間經濟、旅游消費,增強體育消費粘性。鼓勵各地加強傳統運動空間向體育消費空間轉換,推進體育服務綜合體等體育消費新載體建設。推進數字經濟賦能體育消費,促進線上線下體育消費融合,升級沉浸式、體驗式體育消費新場景,支持打造云購物、云賽事、云健身、云培訓等體育消費新場景,積極申報省體育企業智能車間及智慧體育場館示范項目。

專欄3數字經濟賦能體育消費工程

提高體育產業數字化水平,推進數字體育消費。抓住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和產業創新機遇,加快體育產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推進體育用品制造與銷售、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培訓、體育健身休閑、體育場館建設運營、體育會展博覽、體育旅游等業態“上云用數賦智”。加快電子競技等領域創新體育內容與服務形態,建設EST PARK數字運動潮玩空間等項目,支持舉辦全國電競邀請賽。鼓勵發展智能健身、云賽事、虛擬運動等數字運動。加強上汽大通房車科技有限公司C2B智能房車工廠等體育企業智能車間、常州晉陵體育薛家全民健身中心等智慧體育場館示范項目建設。完善“常享動”智慧體育管理平臺,提升體育場館智慧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智慧社區健身中心。通過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策引領,強化技術應用,統籌空間布局,培育數字體育消費新業態,促進區域體育消費協調發展。推動數字人民幣在體育消費領域的應用。

10.深化體育消費試點。推進國家級體育消費活力城市申報建設,擇優推薦具備條件的轄市、區申報新一批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單位。鼓勵各地創新體育消費引導機制,推動天寧區、鐘樓區省級體育消費試點單位形成示范效應,探索激發體育消費活力的長效機制。鼓勵各地開展體育嘉年華、體育消費節、體育大賣場等活動。

(四)實施主體培育行動

11.發展壯大體育企業。加強體育企業服務,培育骨干體育企業,強化體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培育一批創新水平高、品牌影響大、輻射帶動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體育企業、獨角獸體育企業、體育類上市公司。支持龍頭體育企業加強產業鏈垂直整合,鼓勵有條件的體育企業在境外興辦實體、設立分支機構,鼓勵采取投資、并購、戰略聯盟等方式開展合作。加快中小微體育企業發展,鼓勵發展專業化程度高的賽事運營企業,支持健身服務企業連鎖經營,扶持體育培訓、策劃、咨詢等領域的中小微體育企業發展。加強體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市場開拓,支持體育企業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體育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參展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等展會活動,放大品牌效應,宣傳推介知名體育企業和產品。

12.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推動體育社會組織社會化、實體化發展,符合直接登記條件的,可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辦理登記。加快培育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民辦非營利性社會體育俱樂部,支持社會體育俱樂部聯辦高水平運動隊,帶動全民健身、競技體育發展,形成新的發展載體和消費熱點。引導社會體育俱樂部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一批創新強、服務優、信譽好的社會體育俱樂部。發揮好市體育發展基金會作用。

13.加快職業體育俱樂部發展。規范專業體育資源參與職業體育發展,積極探索專業訓練和職業體育融合發展方式,激發職業體育市場動能。支持中天鋼鐵女排俱樂部做大做強,加快俱樂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鼓勵社會資本組建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網球、拳擊等職業俱樂部,支持社會力量組隊參加國際、全國和省市各類體育賽事。挖掘體育明星市場價值,完善職業體育賽事運作、場館運營、門票銷售、電視轉播、無形資產開發及紀念品特許經營等一體化運作與服務,提高市場化、社會化運營效能。

專欄4服務體育企業提升工程

加強體育企業扶持。每年發放不低于200萬元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體育企業發展。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專項行動,大力發揚“店小二”精神,推進各項體育產業政策落地落實,不斷提升服務體育企業和產業發展能力。發揮體育產業政企溝通聯系點作用,構建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絡機制,精準對接幫助體育企業解決難題。增強企業家的榮譽感、使命感,充分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熱情,為常州市體育高質量發展積蓄力量。加大企業人才賦能力度,積極參加全省體育企業家高級研修班,提升廣大體育企業人才管理和運營水平。培育1—2家體育類上市企業,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實施融合促進行動

14.推進文體商旅融合。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全市文商旅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在打造長三角文旅中軸、休閑度假中心中發揮體育功能。發揮天目湖、西太湖、長蕩湖、太湖灣、茅山等自然資源,拓展特色體育項目和主題賽事活動,加快培育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長三角地區精品體育旅游項目,江蘇省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組織申報、推介江蘇時尚體育好去處、“魅力江蘇最美體育”全省最美跑步線路及最美鄉村健身公園等項目。支持體育企業參展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中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博覽會。支持企業舉辦體育產業專業展會,探索創辦常州運動休閑體驗季、體育休閑博覽會、體育產業高峰論壇、體育嘉年華等品牌活動。到2025年,新增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個以上,長三角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個以上, 江蘇省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2個以上。

專欄5文體商旅融合發展工程

在推進老城廂保護更新項目,建設止園、大觀樓、季子文化展示中心等文旅地標,推進老西門、青果巷、大廟弄等歷史片區更新,一體推動文化宮—南大街等傳統商圈復興等重大工程中,優化完善體育場地設施和開發體育產業項目,助力重現“中吳要輔、八邑名都”盛景,打造更高能級、更高濃度的大消費產業“城市之核”。培育1號公路等體育旅游線路,到2025年,新增中國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個以上,長三角體育旅游精品項目2個以上,江蘇省體旅融合發展示范基地2個以上。

15.深化體教融合。健全完善“體校主導、一校多點、體教融合、產業支撐”的青少年訓練培訓新模式。持續推進“名校辦名隊”工程,支持運動項目建立基層訓練點,支持市體校與市中小學聯合辦學辦隊,重點將田徑、游泳、籃球、足球、體適能等基礎大項布局全市中小學,逐漸形成小學—初中—高中的“一條龍”訓練模式。打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的渠道,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出口。合力推動設立學校教練員崗位,促使優秀教練員、體育俱樂部專業人員進入學校開展業余訓練。辦好青少年體操節、青少年體能訓練營及青少年暑期夏令營等活動。拓寬業余運動員教育升學渠道,為業余運動員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建立運動員協同培養機制,支持省隊校辦、市隊校辦模式,加強在常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深入謀劃籌建江蘇常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與常州大學等高校深入合作,推進運動訓練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

16.加強體衛融合。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體衛融合服務機構。推進體育醫院建設二級體育專科醫院。按照《常州市運動健康指導門診建設實施意見》,加快運動健康指導門診建設。持續開展中小學學生脊柱側彎公益篩查,實施運動干預矯正。進一步完善體育、教育、衛健等部門聯席工作機制,扎實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工作。拓展中國常州國際運動康復大會品牌效應,深化江蘇省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建設。鼓勵醫院培養和引進運動康復師,開展運動促進健康指導。鼓勵各級各類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設立國民體質測試站點,開展群眾日常體質測定和健康管理服務,將國民體質監測相關指標納入居民健康體檢推薦范圍。鼓勵社會資本開辦運動康復等機構,加強運動康復、中醫理療醫保支付規范管理。

專欄6體衛融合健康促進工程

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到2025年,形成以體育醫院為中心,基層運動健康指導門診為基礎的“一中心多站點”布局,推進鐘樓區五星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省運動促進健康中心。完善永紅街道、青龍街道社區運動健康指導門診建設,推進紅梅街道、經開街道等社區運動健康指導門診建設。加強運動處方培訓,培養運動處方師150人。運動健康指導門診達到5家,省運動促進健康中心1家,打造體衛融合健康服務常州模式。

17.加強體育與金融融合。鼓勵金融機構圍繞體育培訓、健身服務、競賽表演等領域,探索金融賦能體育產業發展。創新開發銀行卡、移動支付等體育消費支付產品,推動體育消費便利化,打造“體育+金融”生態圈。鼓勵銀行開展體育企業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質押貸款創新。引導保險公司開發體育類保險產品。

(六)實施平臺建設行動

18.提升體育產業基地實力。加快培育特色鮮明、集聚引領效應強的綜合類體育產業基地、特色類體育產業基地、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推進金壇區等申報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常州洪邦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等申報建設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單位。加強各類體育產業基地評選認定、動態管理和評估,豐富服務功能,推動升級發展。完善體育產業基地扶持激勵政策,在產業發展、項目培育、宣傳推廣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到2025年,新增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或單位1—2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或單位5個以上。

19.推動體育服務綜合體升級。推動體育服務綜合體業態優化、功能拓展、提質增效,切實發揮體育與商貿、教育、文旅、健康等業態融合疊加效應。到2025年,新增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5個以上。

專欄7體育產業載體升級工程

加強動態管理、標準引領,引導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等各類載體升級發展,構建多層次專業化服務平臺,支撐引領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江南環球港體育服務綜合體、常州市錢璟康復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示范單位示范引領效應,加強政策扶持,拓展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規模效益顯著、支撐作用強的高質量創新載體。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單位)申報創建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等。引導推動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產業園區(功能區)等各類載體提升功能、拓展業態、升級發展。到2025年新增國家體育產業示范基地、項目或單位1—2個,省級體育產業示范基地或單位5個以上,省級體育服務綜合體5個以上。

20.健全體育產業發展平臺。扶持發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型體育產業智庫,支持創建國家、省級體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鼓勵體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依托優勢場館、賽事、體育旅游、運動康養等資源,加快體育眾創空間發展。鼓勵退役運動員等專業人才在國家、省雙創示范基地進行體育創業。支持在常高校大學生參加全國、省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大賽,突出項目孵化工作。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體育產業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促進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發揮各相關部門作用,協調解決重大事項問題。強化與現行政策規劃的有效銜接,建立重點任務、重點項目實施責任制,切實保障方案實施落地,扎實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二)強化政策扶持

設立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采取項目資助、后期獎勵等方式,對符合政府重點支持方向的產業項目和企業給予扶持,培育常州體育品牌。鼓勵各轄市、區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對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給予必要支持。支持社會力量依法設立各類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引導私募股權投資資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投資機構投資體育產業。持續推動減稅、降費、降息、普惠金融等紓困惠企政策惠及體育市場主體。強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要素保障,依法依規保障體育用地。

(三)夯實人才隊伍

加強高素質體育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鼓勵高層次體育人才到常創業工作,聚焦引育“高精尖缺”體育產業領軍人才和專業團隊。圍繞體育全產業鏈發展,壯大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運動健康等體育服務業重點產業鏈人才隊伍,提升體育制造業人才水平,大力培養體育新業態發展急需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支持高校加強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培養,建立體育產業教學、科研和培訓基地。建立健全體育產業人才多元投入機制,多渠道培養復合型體育產業人才。

(四)嚴格行業管理

持續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體育市場秩序,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加強招商引資項目服務,完善社會力量辦體育的體制機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強化底線思維,加強風險防控,加強體育產業、體育消費統計與監測,強化數據分析與應用。實施長三角區域體育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范文本,加強體育健身、體育培訓服務行業預付式消費監管,推進體育健身、體育培訓企業責任落實。宣傳科學健身健康知識和方法,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良好體育產業發展氛圍。

附件:1.2023—2025年體育產業重點項目清單

          2.2023—2025年體育產業載體建設清單

          3.2023—2025年重大體育賽事清單

附件:2023—2025年體育產業重點項目清單、載體建設清單、重大體育賽事清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