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
你們在市政協十五屆三次會議上提出的《關于做強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建議》(第0105號)已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常州市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集中發力,已經在整車和動力電池等方面具備了比較優勢,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有了新進展。
一、產業現狀
1.產業集群效應顯著。2023年,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實現產值4658億元,同比增長23.5%,總量占全市規上工業的28%、占新能源產業的60.6%,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87%;其中2023年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達3258億元,占集群總量的七成。2024年1-5月,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實現產值1987.3億元,同比增長5.6%,總量占全市規上工業的30.2%、占新能源產業的66.2%,對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為28.8%;其中汽車零部件產業產值1470億元,占集群總量的74%。
2.零部件企業精彩紛呈。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一批細分領域內“小巨人”企業在常超常發展,進一步鞏固了產業優勢, 2023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百強榜中,中創新航、星宇車燈分列22、50位。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最新一批“燈塔工廠”名單,江蘇時代成功入選,這是常州市誕生的首家“燈塔工廠”。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中,我市蜂巢能源等3家企業上榜。萬幫數字能源基于移動能源網的智能充電裝備研發及產業化項目獲評第七屆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項目)。年度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家,列全市工業產業(行業)第一;新增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家、國家級綠色制造名單企業10家。
3.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有新進展。目前擁有產業鏈相關企業60余家,已形成集聚發展態勢,涵蓋整車、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聯網和道路測試等。2023年,全市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實現產值約1800億元,其中整車企業實現產值1400億元。同時,擁有國家ITS中心智能駕駛及智能交通研究院、中汽研汽車常州檢驗中心等服務平臺,無人配送車示范運營實現突破。上黃駕考中心項目進展順利,目前上海汽檢已提交運營公司的組建方案及公司章程;測試場總平面初稿設計中,完成辦公樓概念方案設計初稿,測試場工程一標段已進場施工;駕考中心科目二科目三改造方案已基本確認;溧高新圍繞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鏈招商引資穩步推進;創建車聯網和智能網聯汽車先行先試區已完成申報。
二、主要工作
1.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自2023年下半年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工作以來,市工信局和各有關部門單位按照市政府決策部署,持續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工作。
一是去年7月舉辦做強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專題培訓,加強全市各級各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學習探索、以學促干。二是去年8月印發《常州市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工作方案》,明確從產業、創新、資本和政策層面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生態系統。三是成立市工作組,強化市汽車辦職能、實體化運作,統籌協調產業發展工作;對照工作方案制定《目標任務分解表》《主要指標分解表》,并抓好落實。四是部門協同先后出臺新能源產業促進條例、支持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企業投資并購政策措施、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政策措施、設立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強化項目招引全要素保障服務實施意見、升級“龍城英才計劃”等政策文件。五是建設高能級產業創新平臺,成立人才科創集團,組建新能源集團,啟動新能源之都產科教聯盟,開展新能源領域學院學科專業建設,推動全市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上黃駕考中心資源整合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市政府與公安部無錫交科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新能源汽車產業協同創新、科研試點示范、共建共享等方面開展合作。六是加速集群培育,開展產業鏈調研,梳理產業發展情況,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建立推進機制;優化發展布局,持續推進“強鏈、補鏈、延鏈”。
2.推動人才政策迭代升級。2023年全市新能源重點企業共引進人才22058人,占全市引進人才總量的18.38%,顯著高于2021年的13.41%和2020年的9.54%。引進人才大多集中在理想汽車、比亞迪汽車、江蘇時代等頭部新能源汽車整車、配套企業,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024年,我市將持續推動人才政策迭代升級,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新能源專項,全力做好新能源領域人才的引進培育和服務保障,為常州建設新能源之都提供更加堅實人才支撐。出臺《關于全力服務新能源之都建設加快打造新能源產業人才集聚區的意見》,深入實施“龍城英才計劃”新能源專項,確保全年集聚新能源產業領域頂尖型高層次人才團隊10個以上、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項目不少于150個。
3.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3年,市科技局先后出臺了《常州市科技局“科技創新助推新能源之都建設”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常州市科技局加快構建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生態工作方案》,為我市做強常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貢獻科技力量。一是實施關鍵技術核心攻關。深化“揭榜掛帥”科技攻關,2023年圍繞新能源產業領域開展“揭榜掛帥”,“新能源汽車用SiCMOSFET功率器件和模塊關鍵技術研發”等16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中榜,合同金額超5000萬元。二是組建創新聯合體。發布《常州市創新聯合體培育建設實施方案》,聚焦新能源等我市優勢產業,圍繞新能源汽車先進充電技術、動力電池研究利用等方向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高校院所開展協同研發。三是加快創新平臺建設。已完成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平臺建設,建有硫化物全固態電解質等10個科學家工作室。
三、下一步工作
1.堅持項目為王,全力以赴招商引資。一是辦好招商活動。辦好基金招商推介會、投資常州大會、深圳經貿活動等主題活動,推進重大項目增資擴股和簽約落戶。會同各板塊持續開展“多批次”“高頻率”“高效率”的境內外小分隊招商推介及洽談合作活動。二是拓寬資源招引。強化產業鏈招商,按圖索驥推進產業招商;加強展會招商,深度挖掘項目信息和合作機遇;加強資本招商,積極構建“基金團隊+招商團隊”聯動機制;深入開展機構招商、鄉賢招商、以商引商,不斷拓寬朋友圈、深挖信息源。三是注重招商選資。在汽車電子、汽車芯片、智能網聯等關鍵領域傾注更多力量,在汽車零部件招引中注重選資、優選頭部企業(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優化汽車產業結構。
2.聚焦龍頭企業,做大規模提升產能。一是繼續支持鼓勵理想、比亞迪等車企和江蘇時代、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動力電池企業提升產能產量,確保產業規模上新臺階;年內完成理想汽車擴能相關審批手續。二是依托現有資源,繼續做好新車型的引進豐富和下一代新體系電池的引育壯大。通過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讓更多在常合作伙伴分享更大蛋糕。
3.加強部門聯動,推進車聯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建設。一是積極整合資源,按照功能定位有序改造升級上黃駕考中心,打造國內一流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基地;加強與公安部交科所合作,協同開展新能源汽車檢驗研究和試點、智能網聯汽車運行安全測試評價、車聯網研究及試點應用等工作。二是提升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能力,推進公共測試道路規模化,逐步加大智能網聯公共測試道路開放力度,適當放寬道路認定要求,為智能網聯汽車測試提供更多場景,適應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需求。三是加強跨部門協作,圍繞“車、路、網、云、圖”融合發展,在規劃設計、資金安排、施工建設等方面加強銜接,統籌推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車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并在此基礎上整合公安、交通等部門資源探索全市全域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開放。
4.聚合各類資源,完善產業良好生態。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產教融合發展,發揮新能源產業投資基金、產科教聯盟、人才科創集團等作用,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有機銜接。組織重大技術攻關,采用“揭榜掛帥”機制發布需求榜單,以“科技懸賞”解決技術難題。建設重大創新平臺,加快釋放各類科研平臺的產業轉化能力,加速完善服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檢測檢驗、研發中試、標準認證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加大新能源汽車在各領域的推廣力度,布局超充站點和光儲充檢多功能一體化站,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常暢充”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
5.強化要素保障,做好產業服務。加大生產要素支撐,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在水電氣運等方面,為企業發展提供更多保障。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加大新建和技改項目建設推進力度,加強現有企業的智改數轉網聯,提高產業鏈內部協同能力,提升整個汽車產業的本土配套協作水平。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推廣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優化產業發展布局,持續推進“強鏈、補鏈、延鏈”。加強部門聯動,合力為企業在生產經營、項目建設、金融服務、人才支撐、國際化經營、示范引領等方面做好產業服務。常態化梳理匯總產業發展動態,及時匯總有關信息,協調解決推進工作中的問題。
簽 發 人:楊 軍
經 辦 人:方 健
聯系電話:85681270
常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24年8月6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