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工作總結 | |||||||||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廳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交通系統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為指導,立足富民強市、搶抓發展機遇、增強改革意識、謀求率先發展,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迎難而上,扎實工作,全面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繼續保持了交通行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勁勢頭。 (一)以富民強市為宗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二)以優質高效為目標,行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運輸結構不斷優化。堅持走集約化的經營道路,減少客運經營主體213戶,更新中高級車輛110輛,新增高級旅游車25輛,清理客運線路22條。認真做好客運線路的招投標工作,區內班線全面實行招投標,成功實施常州至溧陽線路的改造,實現18條高速公路客運班線的公司化經營。全社會客貨運輸量持續攀升,較好地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運輸市場管理不斷加強。在基本化解當前出租車行業經營矛盾的同時,把重點放在產權的明晰和調整上,為實現出租車行業今后的良性發展打好基礎。繼續完善《出租車行業發展規劃》,新增200輛出租車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倡導誠信服務,推出“關懷式”和“提醒式”服務,全市道路客運行業服務質量明顯改善,旅客測評滿意率達96%。深入開展維修市場秩序整治活動,鼓勵規模化經營,在扶持一類維修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積極引導管理先進、技術力量強的二、三類企業向專、特、精的維修方向發展。 路航養護管理切實加強。積極應用公路養護稀漿封層、瀝青防滑處治等新工藝、新材料,提高公路養護科技含量。開展國省道干線公路集鎮段整治和超限運輸集中整治,建成省級文明樣板路 安全生產形勢平穩。認真履行交通行業安全監督管理職責,落實安全責任,實施專項整治,組織安全培訓,推廣危險源監控法,各類事故發生數同比穩中有降。加快撤渡建橋步伐,完成南渡橋、九號橋等危橋的改造。開展“安康杯”勞動競賽,建立化學危險品船舶和油船遇險預警機制,全面完成轄區內沉船的打撈任務,消除了安全隱患。 (三)以體制創新為動力,交通各項改革深入推進 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組建完成交通產業集團和錄安洲開發公司,增資重組高速公路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實施市場化運作,通過資源整合、控股參股、增量投入等方式,形成市級交通投融資的新平臺。積極引進外資和民間資金,成功出讓通用碼頭和石化碼頭股權,促進了港口的滾動發展。各轄市、區分別建立交通建設投資公司,金壇收費站管理體制成功調整,兩級政府對交通建設投入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事企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擴大。市航務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改制成為全省航道系統第一家按照市場機制運作的事改企民營企業。全面推行干線公路小修保養招投標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實行養護管理經費直接支付,為我市公路全面實現專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養護打下良好的基礎。 政府職能轉變步伐加快。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對交通行政審批項目重新梳理和調整,保留審批項目37項,進入審批中心22項,完成9類前置審批運輸企業的登記注冊工作。繼續深化行政執法公示,實行告知承諾制度,進一步規范操作程序,執法透明度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市區交管所管理體制成功實施調整,稽查執法合力進一步增強。 (四)以學習型系統建設為抓手,交通行業文明建設成績顯著 學習型系統建設強力推進。建立學習機制、制訂個人愿景、創新學習載體,組織開展“學習日”和“三學一推廣”活動,廣泛組織開展各類政治、業務培訓和職工讀書活動。行政執法辯論賽、汽車駕駛比賽等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廣大職工廣學知識、精學技能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全系統推行電子臺賬,運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進一步加強了各項基礎工作。 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強化。抓住工程建設、廠務公開、事務公開、行風建設、效能監察等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加強監督檢查,為交通事業發展保駕護航。深入開展創建“好班子”活動,認真貫徹執行中央、省、市廉政建設有關規定,教育領導干部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加強農村公路廉政建設,與常州市監察局、檢察院聯合下發了《常州市農村公路建設廉政工作實施意見》,建立并堅持聯席會議制度,保障了這項“民心工程”的順利實施。 創建文明行業成效明顯。鞏固和發展全市公路、水路基本無“三亂”成果,積極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標兵)、“巾幗示范崗”、“青年文明號”等活動,組織“誠信建設看窗口”,發動常州交通人精神大討論,行業文明形象全面提升。市交通局榮獲“常州市文明行業”的稱號,全系統有11個單位被命名表彰為“常州市文明單位(標兵)”。交通技工學校通過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的驗收。 一年來,春節運輸、創衛創模、科技教育、財務審計、檔案管理、信息信訪、人武戰備、運輸協會、關心下一代等各個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促進交通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各級重視、社會支持,是加快交通發展的力量源泉。多年來,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交通發展,主要領導同志多次檢查指導交通工作,現場解決突出問題。地方各級黨政把交通工作納入經濟建設的總盤子,管交通、抓交通、促交通,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保證了交通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注重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發展交通的強大合力。實踐證明,只有充分激活各種積極因素,把交通發展由單純的部門行為變為政府行為和社會行為,才能形成一個有利于加快交通發展的輿論環境、法制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 ——搶抓機遇、超前謀劃,是加快交通發展的關鍵所在。一年來,我們堅持將長遠規劃和階段性目標相結合,緊緊抓住推進城市化建設的歷史機遇,確定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及時調整交通發展計劃和目標,通過不斷挖掘自身潛力,來解決發展過程中的資金、人才等問題,鍥而不舍促推進,持之以恒抓落實,在確保“十五”計劃內項目的同時,積極跑部跑省向上爭取,促成了運河南移改線、錄安洲開發等重大工程的提前啟動,以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了交通經濟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實踐證明,只有緊緊圍繞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切實處理好長遠目標與當前重點、宏觀研究與具體措施、項目儲備與工程實施的關系,才能使交通發展的藍圖逐步變成現實,實現可持續發展。 ——深化改革、開拓創新,是加快交通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年來,交通系統堅持以改革、開放和創新解決影響交通發展的關鍵問題,從“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再到“經營交通”,建立交通建設投融資新平臺。從推進事企分離、政企分開到簡化行政審批、轉變管理職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交通運輸生產力。從行政推動到內生機制的建立,深入推進學習型系統建設,為交通率先發展提供了隊伍保證、動力源泉。實踐證明,只有更好地堅持與時俱進,以改革創新來突破自我,在觀念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等方面有所作為,才能不斷開創交通工作的新局面。 |